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芯片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 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于本人打算研究傳感器的,后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 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兩個層次。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芯片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雜志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以前非常喜歡看,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總是憧憬啥時候咱也灌水一篇,那時候國內在此雜志發的文章鳳毛麟角,就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杰。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于國內先驅人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為專家或顧問。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對于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仿真調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 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志)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做的過程中很郁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 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為很懂這個了,后來工作后才發現其實還沒懂。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里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扎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后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