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運營商已開始在一定意義上參與到整車廠的造車流程之中,對于古老而又保守的汽車行業,這些“入侵者”究竟意味著什么?在北京金融街中國聯通大廈12層集團客戶事業部總經理的辦公室里,辛克鐸第一次迎來了寶馬互聯駕駛經理鄧福安。在當時,汽車與電信這兩大幾乎是互處在“逆世界”的巨頭行業之間的接觸,是需要想象力和膽量的。雙方都在試探和掂量對方手里的籌碼,籌算的結果是雙方都有很大的保留。當時,寶馬可能還在汽車互聯駕駛是選擇2G還是3G通信之間盤算,如果選擇2G的話,從現有的網絡能力和資源上相比,中國移動的實力更勝一籌。而對于聯通來講,此時3G通信才剛剛起步,雖然贏得寶馬的單子意義重大,但寶馬只準備在幾個新車型中去安裝,數量其實非常有限。因此,中國電信行業與汽車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更多停留在客套的寒暄層面。
理想很美好
三年以后,在業內的一次車聯網論壇上,中國移動的首席科學10家楊景的一番言論引起了一場爭論。
此時,寶馬與聯通的合作實際早已塵埃落定,不僅如此,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中國聯通還將合作廠商從寶馬擴展到了上汽、觀致等另外七大車廠;與此同時中國電信因為有了與通用安吉星和豐田GBOOK的合作,使其在互聯汽車的運營數量上占優勢;另外,中國移動也在積極部署汽車行業的棋子。
隨著車聯網越來越熱,三大運營商與汽車業的牽絆越來越深,雙方從平行空間被并入到了同一個維度的利益鏈上,對話背景也已發生轉變,從最初的寒暄轉入深度的博弈階段。
楊景說車聯網的發展面臨四大協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協同,以通信和控制為基礎的網絡協同,以實現多方價值為核心的功能和信息協同,以多方共贏為目標的業務協同。這段話看起來很學術,但是言下之意耐人尋味。
車聯網有著一條漫長的產業鏈,涉及到汽車制造商、IT企業、硬件提供商、交通和信息內容運營商、車載終端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及電信運營商。在楊景設計的四大協同里面,似乎每一條都離不開運營商的作用,電信運營儼然將成為車聯網產業鏈中的主導者。
這一論點在現場的汽車制造商當中引發了不小的響動,其中自主企業雖集體無語,但很有點苦不堪言的意思;而合資企業相對比較敢于發聲。一位合資企業的車聯網負責人當場用上海話嗆聲,大意如下:車廠運營車聯網的成本太高,走路都有點不穩當,你們還要拿塊板磚在后面邊追邊打。當時在場的還有聯通和電信相關負責人,對此,兩家人很有默契地一致保持沉默。
運營商的這場汽車大Party看起來熱鬧,其實卻暗流涌動。要讓這場車聯網Party玩High起來,運營商有資本——通信網絡能力,也存在明顯的軟肋。它沒有汽車行業的市場渠道,無法有效搭建汽車銷售渠道,進入不了銷售渠道,就很難切入車聯網的增值服務鏈條,因此必須借助于傳統車廠、車機廠商和4S店的資源。同時,在消費者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服務領域,運營商長期以來基本就是一旁觀者。這是運營商的另一個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