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電子設備發展旺盛期,我國政府與各廠商開始發力半導體產業,眼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悄無聲息的開始了。有著“世界工廠”稱號的我國,決定多種電子設備性能的半導體依然嚴重依賴進口。身為“半導體發展中國家”,我國政府通過設立基金等方式向各企業提供援助之手。國務院6月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簡稱綱要),提出到2015年,使國內半導體產業的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40%的目標。
自給率20%的尷尬
半導體左右著中國眾多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但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據行業團體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半導體的國產化比率為38.3%。然而,這一數字中還包含美國英特爾等外資在華工廠的生產量。美國調查公司IHS iSuppli的分析師顧文軍表示,中資企業的供貨比率還不到20%。而一輛汽車的裝配就需要50~100個最尖端LSI,由此可見國內生產量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我國半導體企業追趕行業領先技術
如今,這種現象有望改善,國務院6月發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對于中國半導體企業進行扶持。
中芯國際7月與美國半導體廠商高通達成協議,為高通代工生產智能手機的核心組建系統LSI。將利用電路線寬28納米(納米為10億分之1米)的加工技術,于2015年啟動生產。這意味著我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將攻入智能手機尖端LSI(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域,而國內第2、3大LSI開發企業實施經營整合。
對于LSI來說,線寬越窄性能越高。線寬28納米的半導體產品是中芯國際競爭對手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TSMC)等的主力產品,中芯國際落后約2年,但正加緊追趕。此前,中芯國際一直從美國IBM引進加工技術,但在28納米技術方面,卻實現了與IBM的共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