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場通信(NFC)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可用于支付零售交易和其他數字交換業務。許多智能手機和一些平板目前已經配備了近場通信功能,日本和韓國多年前已將其廣泛部署于交通換乘和小型零售采購業務。歐洲、印度和美國正處于近場通信支付業務的試行階段。
智能手機中的近場通信芯片可以用來與其他具備近場通信功能的設備進行通信。該技術以雙向模式工作,允許信息的雙向傳輸。這意味著銀行可以通過配備近場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機,向商家發送電子支付授權,而商家能夠通過近場通信支付終端向手機發送收據或者將來可用的購買優惠券或其他推廣活動。
近場通信智能手機也可以用來讀取電子標簽(可以在標識上附加小型NFC芯片來傳輸信息)交換音樂和其他數據文件。例如,三星Galaxy S III智能手機使用其Android Beam功能,可以使用近場通信開始藍牙數據傳輸。
近場通信如何工作
近場通信技術基于無線射頻識別(RFID),采用ISO/IEC標準,于1983年申請專利,2003年獲批為ISO/IEC標準。諾基亞、飛利浦和索尼公司于2004年開辦了近場通信論壇,旨在促進近場通信技術和設備的規范性,目前已有超過175個公司加入該論壇,包括發放信貸的銀行、無線運營商和移動設備制造商。
配備近場通信功能的設備必須在4厘米范圍內通訊。并不像一些廣告中展示的,不需要物理接觸即可實現信息共享。
將兩個含有近場通信芯片的設備放在一起(短距離無線傳輸),并啟動磁感應,類似于多年來使用的的感應卡或門禁卡。一旦兩個設備成功連接,它們將通過未經授權的13.56兆赫無線電頻譜頻段交換數據(頻譜與超短距離無線射頻電子標簽和非接觸式智能卡相同),傳輸速率相對較低,可達424kbps。
近場通信支持加密,同時設備必須近距離通訊也進一步增強了安全性,因為黑客在如此短距離條件下截獲無線電信號機率非常小。近場通信比藍牙無線技術更為省電,目前已經有這方面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智能手機在持續使用近場通信的條件下,電池能支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