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趨勢下,電網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為進一步推進中心城市的智能配電網建設,國家電網宣布計劃通過4年左右的時間,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個大型城市,全面提高城市配電網的可靠性和供電質量,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此項規劃以提高網架結構、設備技術、精益運維和智能互動服務水平為重點,對配電企業的整體互聯性智能技術提出明確要求。未來配電網建設已提上日程,部署路線逐漸清晰。
能源行業處于關鍵時刻
當前,人類正進入一個數字互聯的世界,從配電企業的控制室到消費者家中的電源插座,科學技術正幫助我們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利用能源。
隨著能源消費者對電網可靠性和能源環境影響的期望日益提高,各方爭先恐后推出智能電網轉型計劃。但轉型絕非易事,在規劃各自的發展路徑時,配電企業必須慎之又慎。在向高智能化轉型時,不僅涉及網絡的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還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法規和運營環境。
解碼未來電網
在一些預測者來看,未來公用事業或因面臨“死亡螺旋[1]”的風險,而不算明朗。但施耐德電氣始終選擇大膽創想,并努力將之變為現實。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全球能源網絡:在這里,電力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低,無論地理區域和財務狀況,所有人均可享受高可靠、高安全、高效率的電力供應。在這個世界,能源供應充足、價格便宜,并且可再生;在這個世界,配電企業可通過自動化技術,降低管理難度并實現盈利。
為實現這一互聯互通、高效運行的未來能源世界,施耐德電氣對五大關鍵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以下預測:
(一)可靠性
如今,95%的企業業務涉及數字化應用,為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力,他們對“永不停機”的電力環境提出迫切要求。然而,相比歐洲電網,當前新興經濟體的電網可靠性普遍低于應有水平。
公用事業部門的停機事件由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驅動。內部因素引起的停機事件通常由人為錯誤或技術故障造成;外部因素驅動的停機事件則通常由惡劣天氣、隨機事故和蓄意破壞(通過網絡或物理手段)引起。而對內部停機因素的控制能力,要比外部因素相對容易。目前,在“易于控制”內部防控方面,公用事業部門正努力改進流程,消除單點故障并強調內部安全。
施耐德電氣認為,“永不停機”的未來世界,需要整個維護領域將由當前的被動性實踐轉變為更具預測性和基于條件的維護。嵌入式傳感器將觀察到整個配電線路中所有設備的行為,并對安裝實踐、布線技術、機器連接和負載配置方面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報告,提醒業主可能的組件過早磨損。此外,還將對系統可用性可能發生的負面影響因素(比如可能的人為誤操作、溫度過高、酸度過高、腐蝕和功率波動)進行標記,并會告知操作人員該采取何種措施。
(二)效率
當前高度集中化的發電系統中,輸配電損耗較大,而公用配電事業的高度定制化與獨特性也會導致效率低下和運營成本的增加。為實現增長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公用事業需要變得更加高效,否則面臨被驅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