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汽車公司與新興科技公司誰將主導未來的汽車業?這是最近半年熱議的一個話題。最近參加兩個沙龍均被問到,客觀講,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我的看法是,在汽車“這個改變的世界的機器”發生新一輪的質變前,汽車業必定將牢牢被傳統汽車公司主導,汽車公司決定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其他公司處于從屬與被支配地位。但是,當汽車日已發生的量變積累并演化成質變之后,汽車業的規則將被重新改寫,誰將處在產業鏈的上端將充滿變數,毫無疑問,此時傳統汽車公司的優勢將不復存在。
如果說把卡爾·本茨在1886發明三輪汽車當做現代汽車的發軔之年的話,那么到1908年福特發明T型車、建立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則是汽車的一次質變。其核心在于,它讓汽車不再是富人的玩物,普通民眾也能買得起。自此之后,盡管汽車的性能和技術每一年都在變化,生產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包括豐田創立精益生產方式,大眾最近幾年提出的模塊化生產,但汽車的形態和內涵均沒有發生質變,它依然是一個代步工具,把人們從一地送到另一地,只是在不同的市場,標簽屬性的強弱不同。
不得不說,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的革新和汽車的聯網讓汽車的屬性正在慢慢發生變化。以前每一輛汽車都是獨立存在的,信息的傳輸是單向的,我們只能收到廣播,無法與廣播互動,頂多也就派生出幾個車載尋呼機,進行有限范圍內的信息交流。一旦汽車能實現車與車之間的互聯,車與交通設施等外界環境以及遠程終端的互聯,汽車將不再是現在的汽車。當然,汽車的聯網現在只是初現端倪,業已推出的產品都很初級,技術與性能遠未成熟,甚至很多嘗試遭到用戶大量的投訴,但沒有人否認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全球汽車業已進入下一個蝶變即將發生的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過渡期是5年,10年,15年,抑或更長,無法預測。在這段時期,傳統汽車廠商依然會掌控每一款汽車的生命周期,決定產業鏈的氣候。Tesla是這個時期最典型的攪局者,它讓通用、福特、奔馳、寶馬這些傳統的汽車豪門意識到了危機甚至是恐慌。其意不在于Tesla是否會顛覆他們,而在新的技術和模式會顛覆他們,沒有Tesla也會有其他。
汽車公司此前建立起來的傳統技術優勢在未來或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他們能否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他們是否有顛覆式革新的勇氣、決心以及智慧。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已經停止了增長,為了尋求新的出路,1985年通用以50億美元成功收購了休斯航空,并將之與自己的電子部門德爾克電子公司合并,組建了休斯電子公司。
誰知休斯電子公司發展順風順水,在90年代就成為美國四大雷達制造商和全球通信衛星制造的主導者之一,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級衛星通信服務商。但是后來通用為了挽救瀕臨困境的汽車業務,分幾次逐步把如日中天的休斯電子賣掉了。將飛機和雷達部門賣給了軍火商雷神公司,衛星制造業務賣給了波音公司,將剩余的業務包括衛星電視業務DirectTV在內作價200億美金賣給了默多克的新聞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