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我們主要討論小靈通網絡(PHS,P網)的優化和雙模手機對小靈通網絡的影響。無線網絡優化包括終端、基站和核心網的優化,GSM(G網)和3G(C網,包括2G的IS-95)都有較完善的網絡優化方案。
當前,國內存在GSM、PHS、CDMA等多網并存,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多模手機應運而生。建立在零中頻(Direct Conversion)的射頻(RF)技術和DSP數字基帶處理器基礎上的多模手機,提供了實現高性價比的強大能力,減少了因單個網絡超負荷運轉而導致的無線通訊的失敗幾率。而且小靈通雙模手機利用DSP技術,可以花費較少的代價完成對小靈通網絡的協同優化,提高小靈通的瞬時負載容量和服務質量。小靈通的網絡優化提出的時間不長,但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小靈通網絡優化存在的問題
小靈通具有功耗低 輻射小、資費低廉等優點,在低端市場贏得了相當多的青睞。而小靈通也有一些缺陷,發射功率低、散射嚴重、信號衰落較快等。針對這些缺點,PHS網絡采用微蜂窩技術,微蜂窩技術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理論上可以承載更多的用戶。但微蜂窩技術需要架設更多的基站,尤其在環境復雜、人流量大的市區。影響小靈通服務質量有三個要素,終端(手機)、基站和核心網絡,我們可以把它們一起視之為網絡優化的組成部分,終端和基站為無線部分的優化,核心網為有線部分。對無線部分的優化可以使系統服務質量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GSM網絡優化不同(在GSM網中基站和核心網幾乎擔負了全部的優化任務),PHS標準沒有指定基站對網絡優化的責任,所以無線部分的優化有些只能從基站入手,如清除盲區、減少鄰道干擾、優化天線仰角等。而有些可以由手機負責,如預測、分析網絡相位特性、發起切換、改變發射功率提高C/I比、對收發的非線性補償。
雖然無線部分的優化至關重要且見效明顯,但無論從終端還是基站入手都與小靈通的發展策略相抵觸。從基站方面,小靈通網絡需要的基站數量多,按照功率計算且不考慮反射因素,PHS基站數要比GSM基站數多25倍以上才能覆蓋同樣面積的區域。因為在小靈通網絡的早期建設過程中缺乏好的規劃,單純采用增加覆蓋、消除盲點和多層覆蓋等技術,現在運營商對基站的優化必然受阻于成本和能力:成本問題反映在要對龐大數量的基站進行測試、分析、更新參數,甚至是移動基站,工程復雜,代價巨大;能力問題反映在因為基站規劃的無序性和PHS調制方法的統計特性,常規用于GSM網絡的路測技術和分析模型遠遠達不到PHS的需求。從手機方面,小靈通持續的降低成本雖然得益于技術的進步,使新手機性能不低于舊的手機,但也失去了提高性能以達到輔助網絡進行優化的機會。
核心網的優化是另一個途徑,但核心網的優化在于平衡接入負載以提高接入和切換的成功率。這需要知道基站覆蓋參數,如基站邊界、交疊區域、小區瞬時衰落特征。這些參數的獲取都很困難,如PHS沒有明確的基站邊界、衰落較快導致路測數據不可靠。所以,單獨依靠核心網優化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