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合創董事長丁明峰就IC產業的看法以及在智能時代所面臨的機會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對于IC產業看法
第一方面:中國IC產業未來近5年至10年的發展趨勢。最近帶管理團隊去了以色列、臺北,跟MTK蔡總深入交流,對行業發展有些看法。中國IC產業春天大發展的十年是無疑的。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必然的背景。可以看到包括以色列、硅谷,成功的基礎在于集成制造業,美國大的IC設計企業,像AMD/intel、博通的成功都是基于某個大的產業領域,IC在某種角度看是大產業的從屬地位,不是主動地位。包括臺灣IC產業的發展實際最大的貢獻者是宏基電腦,因為宏基電腦的成功帶動了整個新竹產業園IC產業的大發展。在臺灣的IC企業聽到只有MTK,因為在PC向移動互聯網轉型中,只有這家公司抓住了機會。包括美國,INTEL的困境,也是在時代的變遷中造成的。在中國可以看到,無論是通訊、電腦、家電制造業,基本達到萬億規模,中國IC行業沒有理由不進行大的發展。國家目前鼓勵IC行業發展這是正確的,當然政府不能做過,政府扶持誰,哪個行業必死。所有從業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因為不能依賴這個。沒有哪個商業企業,不會因為政府的扶持資金獲得大的發展。這一點大家必須充滿信心。
第二方面:IC產業到底應該按什么路子發展,實際我基本不投IC,到現在為止,只投過一家。跟君聯資本聊過,他們說投的企業中,IC行業的回報率是最低的。因為在過去二十年,我們的制造業走到今天,商業模式上涉及的主題就是國產化,雖然在這方面仍然具備優勢,我們國產化的基本生產工藝具備,成本比較低;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在于勞動力在結束,但工程師紅利還存在。但從芯片產業發展來看,只是國產化替代遠遠不夠,大部分成功企業,包括MTK,必須從全球化角度看問題,因為電子產業是無國界競爭,如果僅僅從國產化角度來看,我覺得任何一個企業都很難成功。也就是僅僅抓住下一輪制造業,必須認可你在這個產業是從屬地位,你的客戶是系統商,如何為系統商創造你的附加價值,這是所有IC公司面對的問題。那么IC行業的特點,設計資源最豐富的是上海,客戶最集中的是深圳,產業互補的有利條件,大家需要支持,我們的團隊可以提供支持。
關于移動互聯網
關于智能時代,希望未來某一天,剛才介紹蘋果的三年中興相對而言,未來介紹某中國企業的三年中興,這是中國電子產業人的夢想。蘋果未來三年會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中國在這一點上的差距,包括谷歌、蘋果,我們的商業模式差別到底在哪。每一家公司構筑商業模式必須有明確的定位。以色列在過去二十年,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名列全球第三,除了人聰明以外,有三個條件:一是猶太人在硅谷包括資本圈的人脈資源;二是對產業明確定位,只是在點狀突破,從不做一個產業鏈,因為他認識到是美國的從屬產業,因為以色列沒那么多人,不可能構造一個蘋果;三是商業模式,所有人創新意識都非常強。未來在中國,看看其他行業,電腦、通訊等行業,我們都屬于從屬地位,我們應該順勢而為,明確自己的定位。強調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不可以復制的,天時地利要一致。我從不認為大公司會持續創新成功,除非生態系統非常強,創新周期可以長一些。
縱觀計算機發展史,人類進入第三代革命,今年是個人計算平臺的開始,真正的個人化是每個人隨身攜帶計算機,人體的一個外設。可以想象這個外設有什么能力(美國大片阿凡達、鋼鐵俠),中國有很多的優秀企業,但和美國比起來,想象力太差。這套生態系統里,我們過去在智能機時代在中國發展最迅猛的是聲音、觸控。未來傳感器會越來越多,因為互聯網感知信息獲取信息需要更多的接觸點,這是在為我們創造更多的機會。
機會
第一方面,信息進入人體后,要產生什么價值。蘋果積累了這么多的數據,我不認為創造什么價值,還有大數據可以干什么?我們下面有個企業,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對每個人的貸款不超過5萬元,我們是靠數據分析控制風險。建立了非線性系統,在每個地區根據歷史信用紀錄,輸出結果,決定是否貸款給他,這一想法非常成功,在過去三年里壞賬率低于2%。當時成立這家公司的原因,其實是受到日本人的啟發,窮人的信用最好,富人信用最差。但是我們在科學史上,在過去系統里,很多經驗的東西,如何精確定義,在云系統里人工智能必須解決的。過去五年里,手機里語音識別進步非常快,為什么?明確告訴大家,不是因為算法有質的突破,而是我們每個人拿手機不斷嘗試,產生海量的數據樣本,將這套語音識別系統大幅提高。
第二方面,大的突破在圖像搜索和處理。這代互聯網競爭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信問題,更便利的手段實現通信; 二是今年的前置陳列,阿里、百度、門戶網站也都是信息整理,今天為止,互聯網沒有智能。
第三方面,人類時代的智能將影響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一是演繹的邏輯;二是歸納的邏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大的一批科學家將改變生活方式,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加速科學的突破以及對自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