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對外開放專利權之后,特斯拉又宣布了一條重磅消息。特斯拉將在美國本土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段來投建50億瓦產能的超級鋰電池工廠。這個數字相當于目前全世界電池產能的綜合,如果超級鋰電池廠正式投產,那么全球的電池產量將因特斯拉而增長一倍。
單從特斯拉的表現來看,人們或許會認為電池行業復蘇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實際上,在電池行業這個不毛之地當中,只有特斯拉活了下來。與特斯拉并肩而行的許多電池公司已經退出了電池市場,甚至有的已經破產。比如A123和Valence Technology,這兩家企業已經破產,還有一些大企業,比如博世和陶氏化學公司,他們也都紛紛離開了電池行業。其他電動汽車制造商,包括Fisker和Bright Automotive也難逃關門的厄運。
與外界理解的不同,電池市場其實是一個非常難生存的領域。電池的生產成本較高,供應商的資質期也比較短,供應量也相當吃緊。即便目前電動汽車炙手可熱,但是電池的產量依舊無法滿足電動汽車的需求,因此,實際上電動汽車生產商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電動汽車雖然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其與目前整體市場的契合度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對電池生產商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的一件事。但是為何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生產生和電池制造商,卻在市場上屹立不倒,并且還要擴大產量呢?這與三個原因有關。
從最初環節開始控制
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其實與松下電子有過合作。特斯拉曾經向松下訂購過小型圓柱電池單元,后來特斯拉將這些單元組合起來,并配套了自主研發的熱能管理系統、軟件、電子元件,以及機械附件。在電池的生產成本當中,其中四分之一是非電池組產生的,而特斯拉成功的將這項成本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隨著技術和產量的提升,成本的不斷優化將轉化成特斯拉的最終受益。
從時間上來說,將電池與電動汽車進行整合調配需要9個月的工程時間,不僅如此,由于電池采用了第三方技術,電池系統和電動汽車系統之間的交互溝通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對于特斯拉來說,這個問題幾乎不存在。從一款電池或電動汽車被開發之初,這兩者為了能夠完美的融合彼此而進行不斷的優化,因此對特斯拉來說幾乎不存在時間與資源的浪費。